首页 >> 科技服务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武汉物数所在炎症性肠病代谢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表日期:2013-06-14来源: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放大 缩小

 近日,依托于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的生物医学波谱代谢组学组,在炎症性肠病的代谢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pr400238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主要分为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由于其高的致死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IBD在北美和大多数发达国家较为普遍,但是随着亚洲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其发病率不断地攀升。在我国IBD的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IBD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普遍接受的是遗传、环境影响和免疫异常等相互作用共同导致IBD的发生。现在有着大量关于IBD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研究的报道,但对其下游调节机制的研究,尤其是与IBD相关的代谢物研究,却不是很清楚。

 由于直接对IBD人体进行研究受到一定限制,所以,生物医学代谢组学组的博士生董方聪,选择了IBD症状与人类甚为相似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该工作采用基于NMR技术的代谢组分析方法结合多变量数据分析手段,研究了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诱导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血浆、生物组织(结肠、肝脏和肾脏)、尿样(不同时间点)的代谢变化,并辅以组织病理切片结果和血清临床血生化数据信息。这些结果表征了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地特定靶点和系统的(不同时间点和不同组织)代谢变化,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病的病因。

 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重点支持。

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代谢物代谢通路示意图

   其中红色和蓝色分别表示检测到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相对于对照组代谢物含量的增加和减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