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整体规划 分步实施 优先重点:袁志明院长倡议以久久为功精神建设东湖科学城

发表日期:2022-06-27来源:放大 缩小

  6月25日,加快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暨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盛大举行。大会传达了国家布局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有关意见。

  根据《东湖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湖北东湖科学城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创建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东湖科学城如何更好实现蹄疾步稳的发展?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袁志明。

  “中国科学院是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湖北省、武汉市有着长期的、深度的战略科技合作。”袁志明介绍,中科院武汉分院始终积极支持湖北建设区域创新高地,正积极参与和支持湖北东湖科学城建设,助力将东湖科学城打造为支撑武汉建设国家科创中心的核心策源地。

  近年来,袁志明和团队对国内外一些区域创新高地或创新集群建设的研究,倾注了不少心血。他认为,有不少经验值得东湖科学城借鉴。

  从国际来看,法国“竞争极”、英国伦敦“科技城”、美国区域创新中心,以及日本东京“首都圈”等计划,都源于政府主导、助力国家形成创新优势集聚地区。其运营建设呈现出,以知识和核心技术为关键特征、高强度的研发经费投入、多元参与的创新活动、大量的知识转移和知识溢出。

  从国内来看,无论是北京、上海、粤港澳科技创新中心,还是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推进,其核心承载区都由若干科技城或科技创新集聚区组成。在推进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共性特点:大格局定位,广视野发展。厚基础建设,独占性领航。尖端化集聚,大体量运行。科教间融合,主体间联动。多平台对接,多链条融通。

  袁志明认为,东湖科学城作为湖北重点打造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其规划建设是武汉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要明确东湖科学城的定位,然后确立东湖科学城重点工作的标准,再系统谋划推进东湖科学城的重点建设任务。

  在“定位”上,东湖科学城应向国家对湖北科技创新的要求主动靠齐,争做承担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任务的“排头兵”。

  在“定标”上,要以能否达到国家对湖北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作为东湖科学城建设的根本标准。湖北是科教大省,武汉是科教大市,集全省、全市之力建设的东湖科学城,必须代表湖北科技创新最高水平,必须率先满足国家需求。

  在“定事”上,要充分研判国家对湖北的战略部署,摸清湖北科技创新的家底,根据东湖科学城的定位,在规划制定、项目组织、资源配置、平台建设等方面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干好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能充分体现湖北特色、展现湖北担当的重点建设工作。

  “科学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有久久为功的精神。”袁志明建议,应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优先重点”的思路,抓紧时间将迫切需要落地建设的重点项目,比如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项目作为最优先事项,以更大的力度和更实的作风推进落实,发挥优先建设项目的示范性、引领性作用,带动科学城建设走上“快车道”。

  “东湖科学城是一个创新综合体,推进东湖科学城建设必须集中政府、国立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龙头企业等多种创新资源参与建设。”袁志明认为,要发挥多种创新资源“1+1+……+1>N”的建设效果,就必须打破东湖科学城内不同参建主体间的壁垒,打破科技创新“单位化藩篱”。在科技创新方面强调开放、协同与合作。在物理空间布局方面强调科学谋划、统筹布局。

  在他看来,现在发布的科学城规划比较完善。但是在推进落实中,要特别注意做好东湖科学城规划与国家各个层面规划的衔接工作。按照“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稳步有序推进规划落实。注重深化国际合作,加快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作为一名在汉科创人,我对科学城的未来充满期待。”袁志明说,下一步,他们将时刻牢记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明确“定位”、准确“定标”、科学“定事”,在东湖科学城加大力度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和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建设,积聚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聚焦主责主业,力争产出更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在汉转移转化,为东湖科学城的建设和湖北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创新源动力。(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 夏静)

 

附件: